吃完的八宝粥空罐子,摇身一变,能成为小巧实用的笔筒;一次性塑料碗,能做成精致的小花篮;用完的酱油瓶做成花瓶……近日,咸安区永安街道办事处车站路社区的居民方传芳,可成为了附近一带的名人。因为她有一双会编织、能变废为宝的巧手。
兴趣爱好 网上自学编织技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方传芳今年56岁,早年间一直在外面打工,前年才回老家咸宁居住。后来因为摔了一跤,导致腰部受伤,无法从事体力活,便赋闲在家。
今年2月份的一天,方传芳刷手机打发时间,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教手工编织的教学视频,就多留意了一眼。没想到,那则视频看完之后,方传芳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编织。
“我年轻的时候,就会织毛衣,还会做很多手工活,这种编织对我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方传芳是一个行动派,有了想法之后,她就去购买毛线等编织用品,开始小试牛刀。编织的第一个物件,是一个小花篮。光篮底的材料,方传芳就试了好几次,最开始用纸质的,发现不稳定,易变形,试了几次之后,方传芳发现自家塑料材质的吐骨盘是不错的选择,硬度高,大小也合适。
有了好的选材,编织花篮就事半功倍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个精致小巧的花篮就成形了。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之后,方传芳的编织手艺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腰部受伤后,不能工作,我有一段时间迷上了麻将,每天靠打麻将打发时间。”方传芳说,打麻将时间长了,颈椎,腰椎受不了。自从她迷上了手工编织之后,就戒掉了麻将,每天除了健身之外,其余时间都在编织。
妙手生花 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餐桌上的假花,是用彩色编织带制作的;茶几上的百合,是用扭扭棒做成的,书柜上的花瓶,是用过的酱油瓶做的……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方传芳的家中,看到满屋的装饰都出自她的手中时,不得不为她的心灵手巧折服。
“有时候一个上午,就能编织三、四个物件出来。”在方传芳的带领下,记者推开一扇房门,看到满屋摆的都是她的编织成果,有花篮、果篮、花瓶、置物盒…… 这个房间,曾经是家里的麻将房,房间里还有一台麻将机,现在已经成为了方传芳的手工作坊。“自从我迷上编织之后,这台麻将机就闲置下来了,成为了我的工作桌。”方传芳笑着说。
麻将桌上,还有一个半成品的物件。“这是家里用完了的食用油的油壶,我把它截成了两半,每一半都可以做成一个摆件。”拿起其中已经做好的物件,方传芳介绍说,这是油壶的下半截,被她编织成了一个花瓶,里面可以养一些绿植。
“在我家里,基本上没有废弃物,都被我编织成了摆件。”方传芳说,就连点外卖的打包盒,她都能做成精致实用的小花篮。每做好一个物件,方传芳都会拍照,上传发到朋友圈。时间一长,周边的朋友们就会慕名来参观,看到中意的,她们也会掏钱买下来。
“来捧场的都是熟识的朋友,我的售价也不高,基本上是成本价。”方传芳说。
传承技艺 社区设立工作室
“编花篮的过程首先是起底,然后是编这些‘帮’,框帮编起来就要围边,边围起来就要锁口。”8月12日上午,车站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免费的编织教学活动在这里举行。
方传芳带着自行购买的毛线,手把手教大家编织手工花篮。从起底、固帮、围边到锁口,每个步骤,她都在一旁悉心指导。教学的间隙,方传芳还告诉大家,怎样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料瓶、空油壶、一次性吐骨盘等材料制作出创意小篮子。
“这次活动,不仅让大家了解手工编织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了绿色环保理念,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大家体会到手工编织的乐趣。”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采访过程中,车站路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编织,社区已经吸纳方传芳为“幸福合伙人”,同时在小区设立编织工作室,将不定期举行编织课程,教授居民们编织技艺,丰富居民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记者 庞赟 葛利利 通讯员 杨娜 郑静)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