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9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举行。展会同期举办的第二届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吸引了1200多件作品报名参赛,涵盖陶瓷、漆器、金属、刺绣、首饰等十余种工艺美术品类,最终517件套作品进入终评。这些作品的完成度、主题贴合度、概念前瞻性等方面均比首届更上一层楼,在传统文化与年轻市场的碰撞中,它们为文创市场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在大赛承办方之一——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蒋雍君看来,本次文创设计大赛汇集了我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中坚力量,既是新生代工美技能人才的一次重要巡礼,也是工美职业教育群体艺术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只有创意创新才能激活工美行业磅礴生命力,通过大赛也将带动更多青年在技能成才之路上绽放光彩。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到文创设计大赛展区调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魏萍到文创设计大赛展区考察调研
激活工美磅礴生命力
无文化,不振兴,无创意,不转型。
5月27日,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进入第二天。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六号馆,第二届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展区人流如梭。
在展区现场,记者看到治愈系的参赛作品《白夜童话》手办摆件,颠覆传统雕塑制作方法,使用数字化艺术技术创作,精准展现角色每个细节,微微嘟嘴的小女孩趴坐在神态温和的动物身上,散发着温柔与诗意;一组以“和”为名的参赛作品紫砂套壶,更加讲究紫砂壶制作方圆结合的神韵,将两者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巧妙融合在一起,达到刚柔并济、方中寓圆的境界;3D打印与非遗漆艺做结合,设计制作的冬奥头盔,让体育运动充满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各种充满创意、新意的文创产品,也让前来观展的观众啧啧称奇。
蒋雍君教授介绍展品特色
蒋雍君教授告诉记者,“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推动工艺美术行业高质量发展。”
竞赛绝非为赛而赛,最终要为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为院校专业及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在蒋雍君看来,文创产品不同于艺术品,关键要能量化生产,要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与3D打印等科技手段、现代理念设计相结合,才是工艺美术行业未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也在此次参赛作品中得以体现。文创产品的研发,要立足IP主题,把年轻一代思维融入设计,而这种看似现代时尚的设计,其根基还是在于传统工艺文化,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高质量发展。
厚植英才培育“沃土”
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本届博览会开幕式致辞所说,“近年来,中央决策部署,工美行业积极响应,努力践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担当使命,不负重托,组织成就了工美行业一系列大事要事。高水平遴选的19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行业繁荣振兴中发挥着领军人物的巨大作用,填补行业空白的全国工美标委会开始用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发展,高标准培训评赛的2万余名工美技能人才正在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67个特色产区深化发展,105个大师基地传承创新,49个院校基地应需创建,百余名国大师省大师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创新和发展,催生和发展了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而这些创新与发展,也提高了行业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厚植英才培育之“沃土”。蒋雍君告诉记者,在博览会上举办文创大赛让大家看到,工美院校师生正在通过文创产品,将创造性思维和工艺美术结合。更重要的是,大赛吸引了众多学校师生的参与,为工艺美术行业未来发展培养了新鲜血液。
探索人才培养“无锡工艺”模式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少师生也是上述创新发展举措培养出的新鲜血液。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陶都宜兴,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紫砂陶为特色、以艺术设计为重点的省属高职院校,拥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宜兴紫砂陶)、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等,是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深耕紫砂陶技艺,通过构建“双元双创双融”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无锡工艺”特色的现代工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多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大工匠”等称号。
2022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名单显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由蒋雍君领衔的紫砂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通过组建“技术与艺术、学校与企业”互融的双师队伍,锻造“艺工融合、名师引领”创新平台教学团队,引领本地陶瓷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绝技、绝艺、创意型”紫砂非遗传承人培养高地。
蒋雍君表示,“精湛的技术技艺、综合的文化素养、融合的创新能力,是工美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特质基因。学校也是从厚植新时代工美人才基因入手,突破会制作不会设计、会模仿不会创新、会工艺不懂理论等工美技艺传承困境,着力在体系构建和创新实践上下功夫,为实现技能强国贡献了‘无锡工艺’力量。”
文|本报记者 赵曦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